登录|注册1970/01/01 下午00:00:00 累计访问量: 3345487
  • 返回首页>行业动态
    文物进入美学教材吸引年轻人
    发布时间 : 2022年11月14日 13:59

    如今提起美学教育,除了学校里每周固定的美术课、音乐课,很多人还会想到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做泥塑、学摄影、写书法、玩剪纸。美学教育越来越多元,形式、素材越来越丰富,更加重视在潜移默化中对同学们审美体验和审美思维的锻炼。

    近期,人民美术馆出版社发布的《文物之美——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》系列教材正是这一趋势下的探索尝试。顾名思义,在这套教材中,博物馆里的文物成为同学们观察和感受美的重要材料,将美学鉴赏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相互融合。

    文物之所以成为美育的材料,是因为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与精神符号。而且文物对年轻人充满吸引力,从电视节目《国家宝藏》在年轻人群体走红,再到三星堆文物引发无数青年人的好奇和想象,文物这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特质点燃了不少年轻人主动探索、求知的欲望,审美体验随之而来。

    以美学方式打开文物,同样是活化文物的一种形式。朱光潜在《谈美》中写道: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。如果缺乏审美的眼睛,文物可能只是冰冷的一块石头、一个物件,最多能看到它的出现时间和用途。但是,从审美视角出发,一件文物的样式、色彩、风格,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,甚至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、人文精神、价值理念都成了可供讨论的对象。

    文物在历史长河中并非孤立存在,审美亦是如此。这一共同特质让二者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索空间,青少年能够更好探索中华文明美学的发展历程。

    这套教材在介绍时,从新石器时代的扁足陶鼎、夏代网格纹青铜鼎、到商代的杜岭方鼎及后母戊青铜方鼎。青少年在阅读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不同时代文物造型技艺的演变,进而感知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、形成和流变的历程。

    一套教材,让美学教育有可循。这个既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的轨迹,也是为青少年美学教育提供的参考轨迹

    来源:中国青年报 王军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