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|注册1970/01/01 下午00:00:00 累计访问量: 1821860
  • 返回首页>行业研究
    消费降级的中年夫妻,靠“二手生活”年省5万
    发布时间 : 2023年11月2日 11:43
    分享到66.2K

    当成熟的产业链和高性价比摆在面前时,“衣不如新”的偏见自然也就放低了。

    这两年,“消费降级”成为高频词,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但我的消费降级其实从八年前来到美国就开始了。用优惠券买打折商品、购买临近日期的产品、从仓储式超市购买量多便宜的物品,这些都成为了我的日常省钱操作。 

    但要说最有效、舒服的省钱技能,还得是我用二手物品搭建起来的“二手”生活。

    “求新”的现代商业社会里,那些被人用过后就放置一旁甚至丢弃的二手物品,如若你愿意放下偏见,它们不仅能安抚你的钱包,还能为你的生活带来意外之喜。

    我的拾荒水平比英语水平率先提升

    八年前,当我和老公从上海来到美国时,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就会去“捡垃圾”——文明的说法是“拾荒”。 

    到达落脚点SC后,我们睡了一夜还没倒好时差,第二天就被热心的室友带去逛学校。SC是个夜不闭户的小镇,常驻人口五万多,分为两类:大学生和当地居民。当地居民中有不少人的工作也是围绕SC里的这所高校展开的,此地可以算是人口纯粹、居民友好了。  

    正当我和老公一边步行、一边侧目欣赏沿途的风景时,室友突然停下来,指着丢在一旁的一个box对我们说,这个品相不错,你们可以抬回去垫在床垫下。

    室友所说的boxBox Spring(床盒或者床箱),与常用的床架相比,box本身硬度也很硬,加上有平板支撑、且不用安装、费用便宜,在国外留学生中颇受欢迎。  

    我倒是不介意用box,但此刻想到它被别人用过,现在还像垃圾一样被丢在一边,而我晚上要隔着床垫睡在它上面,心里还是介意的。我虽然不是来自富贵家庭,但作为被父母捧着长大的独生女,旧物还是我生活里的“稀客”。  

    在美国生活了六年的室友大概是看出了我的心思,告诉我:当地人很喜欢把自己不用但功能尚好的物品放在家门口,大到床垫、书桌,锅碗瓢盆、小到蜡烛、杯子、书本都有,过路人有需要自行拿走就好。这种物尽其用的做法,一方面帮大家省钱、环保,另一方面也帮户主省了搬来搬去的麻烦。  

    说到钱,我又想了想当时6.5的汇率,立马觉得这个box顺眼多了。于是,我和老公把它抬回了家。  

    我用消毒湿巾第一遍擦box时,发现除了沾在上面的一些青草和泥土外,没有其他污渍,而且品相很新,估计也是哪个留学生毕业带不走才留在路边的。在国外,人工费和运输费贵得惊人,大宗物品不到万不得已,没人会带走,都被放在家门口的路边请君自便。  

    室友告诉我们,千万不要小瞧了那些堆在路边的“垃圾”,看到好的、需要的就赶紧下手。因为每到毕业季,一些精明的人会专门开着皮卡到处转悠拾荒,把那些品相好的东西拉走,做一些简单的清洁再转手卖给留学生或当地居民,发一小笔“横财”呢。  

    我后来查了一下捡回来的床盒新品的价格,税前要150刀(合人民币约1000元左右),而我们只用花10分钟就捡到了一个六七成新的,瞬间觉得自己赚到了。  

    自此以后,我和老公就养成了眼观六路的习惯。

    在我们租住的第一间卧室里,电脑、手机、卷纸和床单是自己的,床垫是花20刀买二手的,屋子里的其他东西都是捡来的(作者供图)

     

    SC那几年,我们在过一种白给的生活,捡过床头柜、自行车(两辆)、座椅,就连现在家里用的那张实木餐桌也是我俩从路边扛回来的,搬了三次家,都没舍得丢掉。  

    不仅外来者如此,本地人也是拾荒成习性。  

    有一次我打车去办事,uber司机是当地一位白人,开到一半他问我“能不能停一下,我要去路边捡个东西?”我应允后,就发现他把路边的一架电子琴、一把尤克里里抬到了后备箱。上车后,他兴奋地对我说:“我家有三个孩子,都很爱音乐,今天真是泼天的好运让我遇见了。”  

    不过在美国,不是所有地方都像SC这个小镇一样,能捡到性价比高的东西,尤其是生活在有安全隐患的城市,不仅没有好东西让你捡,就算有,可能也轮不到你就被流浪汉抢走了。  

    所以,性价比高的二手店就成了很多人的第一选择。

    物品和生活是“二手”的,但心情不是

    美国的二手文化特别发达,各种类型的二手店遍布全国,从衣服、二手书、旧唱片、家居用品到锅碗瓢盆刀叉筷,你想到或想不到的东西二手店都有。除此之外,不少人也会把自己二手的闲置物品卖给(或者捐给)店里,断舍离的同时还能回点本。

    但在SC居住时,遍地“宝藏”太多,光靠路边捡或者当地教堂的赠送(是不是信徒都可以拿),足够安置生活,这导致我们没什么理由去逛二手店。  

    后来我们搬去另一座城市生活,拾荒的宝藏变少了,逛二手店的频率就上来了。

    我还记得第一次逛美国最大的二手连锁店Goodwill时的震撼:一套品相相当好的茶具(四个杯子加一把陶瓷壶)才3刀,一个古色古香、结结实实的三层实木书架才7刀,一个LV的小挎包才4刀、一个网上卖30刀的全新电动搅拌器,这里八成新的竟然只要5刀……  

    那天,我花了20刀抱着一堆锅碗瓢盆出了店。  

    没有人能从这里空手而归,美国的二手商业已经成熟到让你觉得不买就吃亏。朋友说她有一次一口气在二手店买了28件衣服,套装、真丝小吊带、羊皮风衣,杂牌的、品牌的、美国制造的、东南亚制造的都有,质地非常不错。这28件衣服,最便宜的2.5刀、最贵的一件大衣不到15刀,她买了28件衣服,总价不超过120刀。显然,这种时候,二手店甚至因为低价,造成了一些需求过度的问题。  

    在美剧《破产姐妹》里,有一集讲的就是Max说要带Caroline去买奢侈品,得知是去GoodwillCaroline脸垮了。但当她在店里看到自己曾经花180刀的高跟鞋在这里只用8刀(最后她讲价到6刀)就能入手时,从此就爱上了这里。

    在国外,这类二手店绝对可以刷新你的消费认知。二手物品搭建了你的“二手”生活,但因为性价比太高,那种让你淘到宝的心情并不会因为东西是二手的而打折扣。  

    现在,我和老公早已习惯去二手市场淘选自己需要的物品,生活中的日用品,没有什么是二手店不能搞定的。而且,我们的触角伸得更长,开始拓展到二手食物上。  

    上周五,老公下班带了一盒披萨、几听可乐回家当作晚餐,这些食物你在店里消费算上税金和小费超过40刀,但我们这餐花费为0

    因为这是他带回来的剩饭。老公单位中午开会订午餐,点多了后没吃完,剩下的饭会被放在冰箱里,可以自愿打包带走。当天剩了三盒半披萨,都被他的同事“瓜分”带回家当晚餐了。  

    我们第一次参加美国人的party,对方招待了很多菜肴和甜点给客人们。临走时剩了不少,于是主人给每个在场的人发了一个保鲜盒说道,“请把你们喜欢的食物打包带走,避免浪费。”我当时就想:这里的人还真不见外啊!也高高兴兴地装了一盒沙拉、几个饼干带回家。

    美国的商务活动、公共会议都会在活动结束后把剩下的咖啡、小甜点、午餐放到公共区域,留下一张Help yourself”的字条,分享给需要的人,确保食物不会浪费。

    不过美国是分餐制,公用餐盘里剩下的食物与用餐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叉接触,这也是大家不介意吃“剩饭”的主要原因。这些年,我们从三明治(独立包装)、披萨、意面到各种小甜点,吃了不少剩饭,但也省了不少银子。

    只要新品1/3价钱的玩具,儿子如获至宝

    二手物品、二手食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里的“支柱产业”,在有了孩子后,我们舍得让孩子的生活也被“二手化”吗?

    和很多父母一样,在儿子出生后,我们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用在他身上,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儿子的衣服、玩具、日用品我们都会给他买新的、品牌的,似乎这些新品才能证明我们的深沉爱意。  

    但小孩子的衣物和玩具淘汰得太快了,这个秋季买的衣服到了下个春季就穿不了,而孩子的东西又特别昂贵,一双鞋、一套衣服就算不买高端品牌,打折时也要二、三十美金,穿不到半年就要淘汰。玩具也是一样,从爱不释手到喜新厌旧,也就是几天的功夫。小孩儿被称为“碎钞机”,真是名不虚传。

    周围也有家长给孩子买二手用品,但作为“护犊子”心重的中国父母总是狠不下心给孩子用旧物。  

    不过魔法终归还是要靠魔法打败,我给儿子用二手物品也是被国外强大的儿童二手店征服后开始的。  

    在美国有一家连锁的儿童用品连锁店,从婴儿到青少年的服装、玩具、日用品你都能在这里淘到。原本我们是打算去那里把孩子不用的衣服和玩具捐掉,但进入店铺后,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向我打开了。  

    一套托马斯小火车玩具,新品原价超过20刀,这里七八成新的只要6刀;一套15支装的迷你小动物,原价15刀,这里几乎全新的才只要5刀。看到如此好撸的羊毛,我这个当妈的当下打开了思路:幼儿园的玩具不也是旧的吗?从图书馆的书都不知道是几手的了,孩子不也用得很好吗?

    想通这点后,我再无顾虑,虽然还是不能接受孩子穿二手的衣服,但玩具和书籍可以放心入手了,只要回家做好清洁就行。

    其实美国的二手店之所以这么流行,也与整个行业的成熟度有关。无论是全国大型连锁的二手店、还是地区二手店,对回收和捐赠的物品都有质量和清洁方面的严格要求。  

    像我们给二手店捐衣服和玩具,要确保衣服是干净、清洗过且没有损害的,玩具的要求也一样。上架后,商家会按照物品进行明确分类,确保顾客方便找到;而那些大型的二手店,还会对捐来的物品进行再清洁或者基础修补。

    看着儿子津津有味玩着托马斯小火车,丝毫不介意是新品还是旧品,我才明白,对孩子而言,玩具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最好,而介意新旧大多是我们家长的执念。  

    以前我不会想到会用“拾荒”和二手店来搭建自己的生活,无论是固有的消费习惯、原生家庭的宠爱、还是自己小小的虚荣心,用别人的旧物这种事似乎都不该出现在我的生活里。

    但当你用六七倍的汇率来评估物品时,就会发现二手物品的神奇之处在于,它能让你用舒服的价格过上舒适的生活。当成熟的产业链和高性价比摆在面前时,“衣不如新”的偏见自然也就放低了。(来源:三联生活周刊,作者:静思,编辑:王海燕)